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关键
摘要: GMPLS(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是MPLS技术向光网络发展的产物。它有效地实现了IP和WDM光网络的无缝结合。本文主要讨论了GMPLS接口及通用标签的特点及实现形式,LSP(标签交换路径)技术,以及链路治理协议LMP的特点及实现方法。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流量得到了迅猛增加,已逐渐成为网络业务的主流。然而,现有的传输网络是面向话音优化的,要让其高效地承载数据业务,势必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为了传输数据业务,现有的传输网络采用四层结构的方式,如图1(a)所示: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其中IP层用于承载业务;ATM层用于集成多种业务,并为每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SDH层用于细粒度的带宽分配,并为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护机制;WDM层用于提供大容量的传输带宽。这种四层结构的传输方式虽然可保证数据业务的传输,但在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四层结构方式存在"瓶颈"效应。在这种结构中,带宽的指配非常麻烦。不仅需要很长的人工配置时间,而且带宽的指配受限于每一层设备的可用带宽。即使绝大多数设备有空闲带宽可用,但任意一层的任意一个设备的带宽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带宽或容量的扩充。同时,任何一层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是传输效率低下。由于ATM和SDH都有大量的帧头开销,直接影响到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例如,对于一个10Gb/s的STM-16(净负荷容量为9.6Gb/s),采用四层结构承载IP业务时,大约有2.4 Gb/s的带宽要用于传输各种开销字节,实际传输的业务只有7.2Gb/s,传输效率只有75%,可见效率之低;第三,四层结构带宽颗粒度过多,功能重叠。四层结构的带宽分配采用四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即IP包、ATM信元、SDH帧、WDM波长,而实际使用时,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带宽颗粒。而在功能上,每一层都带有相邻层的功能,非凡是保护和恢复功能,每一层都有,造成十分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总之,现有四层网络的结构已无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图1 IP over WDM网络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近几年迅速发展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已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电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MPLS采用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可以实现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可以满足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所以,采用MPLS的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完全可以在流量工程中取代ATM。同样,快速重新选路作为一种保护/恢复技术也完全可以取代SDH。由此可见,使用IP/MPLS控制平台提供的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将使未来的传输网络完全可以跨过ATM和SDH两层(见图1(b)),直接实现IP over WDM。无疑,这种IP via MPLS over WDM的网络将是一个操作更简单、花费最低、最适合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
然而,MPLS究竟是一种位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二层之间的2.5层技术,而WDM属于光层,是第一层物理层的技术。因此,要让MPLS跨过数据链路层直接作用于物理层,则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在此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适时地推出了可用于光层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
为了实现IP与WDM的无缝结合,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不但可以用来标记传统的数据包,还可以标记TDM时隙、光波长、光波长组、光纤等;为了充分利用WDM光网络的资源,满足未来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如VPN、光波长租用等),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了解决光网络中各种链路的治理问题,GMPL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链路治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为了保障光网络运营的可靠,GMPLS又对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机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对GMPLS的这些特点加以说明。
一、通用多协议标签
1.1 GMPLS接口
我们知道,MPLS通过在IP包头添加32bit的"shim"标签,可使原来面向无连接的IP传输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可极大加快IP包的转发速度。GMPLS则对标签进行了更大的扩展,将TDM时隙、光波长、光纤等也用标签进行统一标记,使得GMPLS不但可以支持IP数据包和ATM信元,而且可以支持面向话音的TDM网络和提供大容量传输带宽的WDM光网络,从而实现了IP数据交换、TDM电路交换(主要是SDH)和WDM光交换的归一化标记。
GMPLS定义了五种接口类型来实现以上的归一化标记,分别是:
(1)、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进行分组交换。通过识别分组边界,根据分组头部的信息转发分组。例如MPLS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基于"shim"标签转发数据;
(2)、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进行信元交换。通过识别信元的边界,根据信元头部的信息转发信元。例如ATM LSR则基于ATM的VPI/VCI转发信元;
(3)、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根据TDM时隙进行业务转发。典型如SDH的DXC设备的电接口,可根据时隙交换SDH帧;
(4)、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根据承载业务的光波长或光波段转发业务。例如OXC设备是一种基于光波长级别的设备,可以基于光波长作出转发决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基于光波段作出转发决定。光波段交换是光波长交换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一系列连续的光波长当作一个交换单元。使用光波段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单波长交换所带来的波形失真,减少设备的光开关数量,还可以使光波长之间的间隔减小。;
(5)、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根据业务(光纤)在物理空间中的实际位置对其转发。例如OXC设备可对一根或多根光纤进行连接操作;
以上GMPLS五种接口类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GMPLS五种接口类型
1.2 通用标签
与以上接口相对应,GMPLS定义了分组交换标签(对应PSC和L2SC)、电路交换标签(对应TDMC)和光交换标签(对应LSC和FSC)。其中,分组交换标签与传统MPLS标签相同,本文不再复述。而电路交换标签和光交换标签为GMPLS新定义,包括请求标签、通用标签、建议标签以及设定标签。
(1)、请求标签
请求标签用于LSP路径的建立,由LSP上游节点发出,向下游节点申请建立LSP的资源。与MPLS相同,GMPLS的LSP建立过程也是由上游节点向目的端发出"标记请求消息"、目的端返回"标签影射消息"。所不同的是,"标签请求消息"中需要增加对所要建立的LSP的说明,包括LSP类型(PSC、TDMC等)、载荷类型等。其格式如图3所示。
图3 GMPLS请求标签
LSP Enc. Type:其数值用来指示LSP类型。例如,当LSP=1时,表示LSP是分组传输,而LSP=5时,表示是SDH,而LSP=9,则对应光纤;
Reserved:保留。必须设为全"0",接收时忽略其数值;
G-PID:16 bits,用于指示LSP承载的载荷类型。例如,G-PID=14,表示是字节同步映射的SDH E1载荷;G-PID=17,表示比特同步映射的SDH DS1/T1载荷;G-PID=32,表示数字包封帧。
(2)、通用标签
通用标签是在LSP建立完成后,用于指示沿LSP传输的业务的情况。通用标签的格式与传输所用的具体技术有关,电路交换和光交换所用的标签不同。SDH电路交换标签格式如图4所示。
图4 SDH电路交换标签
其中:S用于指示SDH/SONET的信号速率等级。S=N即表示STM-N/STS-N信号;U用于指示在一个STM-1中的某个特定虚容器VC。U只对SDH有效,对于SONET,U的数值应忽略。U=1指示一个VC-4,U=2~4都表示VC-3;K参数与U一样,也仅对SDH有效。K参数用于表示一个VC-4的特定分支,K=1表示VC-4中只有一个C-4容器,K=2~4表示VC-4包含TUG-3;L用于指示TUG-3、VC-3或STS-1 SPE的是否还有分支。L=1表示TUG-3/VC-3/STS-1 SPE无法再分。L=2~8表示在相应高阶信号中的某个特定的TUG-2/VT组。M用于指示TUG-2/VT的分支。M=1表示TUG-2/VT不能再分,只包含一个VC-2/VT-6。M=2~3表示相应高阶VT组中的某个特定的VT-3。M=4~6表示相应高阶TUG-2/VT组中的某个特定的VC-12/VT-2,而M=7~10表示相应高阶TUG-2/VT组中的某个特定的VC-11/VT-1.5。M=0则表示VC-4, VC-3 or STS-1 SPE。
例如,S>0,U=1,K=1,L=0,M=0表示STM-1的VC-4;S>0,U=0,K=0,L>1,M=9表示STS-1中Lth-1 VT组中的第三个VT-1.5。对于OXC设备来说,一次交换一组连续的光波长可以有效地减少单个光波长的波形失真,提高业务的传输质量。这种光波长组的交换可用光波段交换标签来表示,其标签格式如图5所示。
图5 光波段交换标签
Waveband Id:用于识别某个光波段,其数值由发送端OXC设备设定;
Start Label:用于表示组成光波段的最短光波长的数值;
End Label:用于表示组成光波段的最长光波长的数值;
(3)、建议标签
传统MPLS配置LSP是沿反方向进行的,上游节点必须等待下游节点的反馈标签来确定LSP的具体路径。这种反向配置LSP的方式不适于光链路,因为OXC设备需要通过光开关的切换来改变光连接,反向配置会造成很大时延。因此,GMPLS引入建议标签来快速建立光连接。
建议标签由预备建立LSP通道的上游节点发出,告知下游节点建立这个LSP通道所希望的标签类型。这就可以让上游节点无需获得下游节点的反馈映射标签确认,而先对硬件设备进行配置,从而大大减少建立LSP通道所需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LSP建立的控制开销。例如,OXC设备中使用光开关进行光波长交换,由于光开关的切换需要一定时间,可通过建议标签让光开关提前动作而不必等待反馈信息。这种提前配置LSP的方式对那些需要快速建立LSP的设备尤其重要,例如在光网络保护时,假如一条保护LSP通道不能及时建立,就会导致光网络出现严重故障。
当然,既然是一种建议标签,LSP通道的能否最终建立还需由下游节点反馈的"标签影射消息"确定。假如下游节点发现本节点的可用资源可以满足建议标签的请求,则LSP可按上游节点的要求建立起来。反之,只要下游节点反馈回不同于建议标签信息的"标签影射消息",则上游节点必须根据该"标签影射消息"的内容重新配置LSP通道,这样反而造成需要更多的时间建立LSP。不过,由于GMPLS可以采用在节点之间定时分发标签的方式,让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能实时地知道全网拓扑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让每个欲建立LSP通道的上游节点对下游节点的资源使用情况了然于胸,从而在分发建议标签时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利用建议标签提前建立LSP通道的方式是完全可行的。建议标签可采用与请求标签类似的格式,本文不再复述。
(4)、设定标签
设定标签用于限制下游节点选择标签的范围,这在光网络中非常重要。首先,某种类型的光设备只能传输和接收某一波段范围内的光波长,例如某个光端机只能接收C波段光波长,而另一个则能在C+L波段中接收光波长;其次,有些接口没有波长转换能力,要求在几段链路上甚至整条LSP上只能使用相同的波长;第三,为了减少波长转换时对信号波形的影响,设备一次只能处理有限个光波长;第四,一条链路两端的设备支持的光波长的数目和范围都不尽相同。
设定标签可以和请求标签同时发出,它可以将建立某个LSP所需的标签类型限制一定范围内,下游节点根据设定标签中的信息有选择地接收标签,否则下游节点就必须接收所有符合要求的标签,从而造成LSP建立时间大大增加。设定标签的格式如图6所示。
图6 GMPLS设定标签
Reserved:保留字节;
Label Type:希望下游节点接收的通用标签的类别;
Action:"0"表示希望接收以下子通道定义的标签;"1"不希望接收以下子通道定义的标签;
Subchannel:子通道标签的类型。子通道标签的格式与通用标签的格式相同,本处不再复述。
二、通用标签交换路径LSP
2.1 LSP分级
对于MPLS来说,其LSP与分组相对应,可以进行连续颗粒度的带宽分配。但对光网络来说,却存在带宽资源分配的颗粒度问题。一个OXC只能支持很少量的光波长,每个光波长具有粗糙和离散的带宽颗粒(例如STM-1、STM-4、STM-16等等)。显然,这种固定带宽建立的光通道的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在一个相对高容量的光通道中映射进多个低带宽LSP,这就是GMPLS中的LSP分级技术。
LSP分级是指低等级的LSP可以嵌套在高等级的LSP中,从而将较小粒度的业务整合成较大粒度的业务。使用LSP分级技术就可答应大量具有相同入口节点的LSP在GMPLS域的节点处汇集,再透明地穿过更高一级的LSP隧道,最后再在远端节点分离。这种汇集减少了GMPLS域中用到的光波长的数量,有助于处理离散性质的光带宽,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一条2.488Gbit/s的光LSP可以聚合24条1000Mbit/s的EtherNet LSP。
LSP分级可以存在于相同或不同接口之间。所谓相同接口是指某种类型的接口可以使用相同的技术复用多个LSP。典型应用如SDH的虚容器映射,一个低等级的SDH LSP(VC-12)可嵌入到一个高等级的SDH LSP(VC-4)中;而不同接口是指LSP的嵌套可存在于不同接口之间,例如PSC接口可嵌入到TDMC接口中,而TDMC又可嵌入到LSC中。在LSP的不同接口中,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FSC、LSC、TDMC、PSC。LSP的分级嵌套关系如图7所示。
图7 LSP的分级嵌套关系
使用LSP分级技术时,要求每条LSP的起始和结束都必须在相同接口类型的设备上,且在每一个方向上都必须共享一些公用的属性,例如都具有相同的类型、相同的资源类别集合等等。
典型的LSP分级技术应用如图8所示。一条起始和结束都在PSC接口上的LSP可以嵌入到一条TDMC类型的LSP中,而TDMC LSP则起始和结束在TDM接口上;与此同时,TDMC LSP也可以嵌入一条起始和结束在FSC类型的LSC LSP中;而LSC LSP又可嵌入到起始和结束都在FSC接口上的LSP上。
图8 LSP分级技术应用
LSP分级技术是通过GMPLS标记栈技术来实现的,如图9所示。从入口LSR 1来的分组达到入口LSR 2后,就进入了下一级LSP。入口LSR 2先将原来的MPLS标签1压栈,然后再由入口LSR 2分配一个新的标签2到标记栈的栈顶,这个新的标签2在这个嵌套的LSP里用于交换。这里与传统MPLS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点--标签压栈。传统MPLS在中间LSR转发时,是用新的MPLS标签替代旧的标签,而标签压栈指在一个低级LSP嵌入到高级LSP时,先保留原GMPLS标签,再在原标签的头部添加新的标签。使用标签栈时,由于接口形成的分级,新的标签与被压栈的标签可能在形式上不一样,比如从TDMC LSP来的分组进入到LSC LSP时,被压入标签栈的标签是时隙形式的,而新分配的标签应该是光波长形式的。
图9 利用GMPLS标记栈实现LSP
2.2 双向LSP
在传统MPLS中,要建立双向LSP就必须分别建立两个单向的LSP,这种方式存在LSP建立的时延过长、开销过多、可靠性差、治理复杂等缺点。这是因为,①、无论LSP建立是否成功,建立双向LSP所需时间较长;②、分别建立两个LSP需要的控制开销是建立单条LSP的两倍;③、LSP的保护和恢复也是分开的两段,导致路由选择异常复杂,并潜在地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竞争,降低了保护LSP建立成功的概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GMPLS非凡定义了建立双向LSP的方法。双向LSP规定两个方向的LSP都应具有相同的流量工程参数,包括LSP生存期、保护和恢复等级、资源要求(如时延、抖动等)。由于在GMPLS的双向LSP中,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通路均采用同一条信令消息,两个LSP同时建立,可以有效地降低LSP的建立时延,同时也可减少建立LSP所需的控制开销。
既然是采用同一条信令消息建立双向LSP,网络中就不存在上游和下游的区别,一个双向LSP的上游和下游都必须分配有标签。由于LSP的两个端点都有权发起建立LSP,而在LSP建立请求的发送过程中,假如双方同时被分配同一资源(端口),就会发生标签竞争,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GMPLS采用比较双方"NODE ID"大小的方式,以ID较高的节点作为LSP建立的发起方。当然,GMPLS同时也建议采取其它一些机制来减小这种竞争发生的概率。
三、链路治理
3.1 链路绑定
传统的MPLS技术针对分组,网络中一对节点之间很少有10条以上的平行链路,而在光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可能要部署上百条平行的光纤,且每根光纤还要承载上百个波长。因此,光网络中的平行链路数量就要比MPLS网络中的大好几个数量级,而要为每个PSC、L2SC、TDMS、LSC和FSC都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采用新的控制机制来标识每条链路,以减少大量的、需要分发的链路状态信息。。
GMPLS引入了链路绑定的概念来解决以上问题。所谓链路绑定是指将那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平行链路绑定为一个特定的链路束,而在链路状态数据库中则用这个绑定的链路束来代表所有这些平行的链路。采用这种方法后,整个链路状态信息数据库的大小就会减小很多,相应的链路状态控制协议所需做的工作也会得到缩减。链路绑定示意图如图10所示。
图10 链路绑定 由于是将几条链路的属性都归并到一条链路束中,此时肯定会丢失一些信息,例如绑定SDH链路,假如要求绑定后的链路束接口具有相同的交换能力属性,则网络就只能传播交换能力属性,而接口的数量及所用的准确时隙就被丢失了。因此,为了减少绑定带来的信息丢失,就必须对绑定进行一定的限制,例如规定绑定链路束中所有的组成链路的起点和终点都位于相同接口类型的LSR上,而且必须具有一些共同属性:相同的类型、相同的资源类别集合、相同的流量工程参数、相同的复用级别(分组、TDM业务、光波长、端口)等等。
3.2 无编号链路
在MPLS网络中,所有的链路都必需分配惟一的IP地址以进行识别。而对GMPLS来说,为每条光纤、波长、时隙和分组都分配一个IP地址,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为此,GMPLS采用无编号链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无编号,是指不用IP地址标识链路而采用其替代方法,即在每个网络节点对链路进行本地编号,以链路经过设备的ID号或接口号作为链路的识别标志。这将大大缩小路由信息库的内容,减少链路配置的数量。
3.2 链路治理
未来的光网络中,在相邻的节点之间可能会有成百上千条光纤互联。进一步地,采用链路绑定技术后,多条光纤或者多个波长又可能被汇集为一束链路。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协议来对这些链路进行有效的治理,这就是链路治理协议LMP所要完成的任务。
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协议用于在相邻两节点之间提供控制信道治理、链路所有权关联、链路连接性验证、链路故障治理等规程。其中,控制信道治理和链路所有权关联是必须实现的,其他几项可选。
(1)、控制信道治理(Control Channel Management)
控制信道用于在两个邻接节点间承载信令、路由和网络治理信息。在一对节点间,可能同时存在很多的控制信道。在这些控制信道中,应保证至少有一个信道是始终可用的,当一个控制信道失败时,可以不加协商的切换到另外一个控制信道。
控制信道可以是带内或带外的,带内信道是指信令与数据共享同一信道,例如在IP分组头部添加"shim"标签,数据由IP分组承载,"shim"标签放信令。带外信道是指将控制信息的传输通道和数据的传输通道分开,即信令与业务分开传输。带外信道方式是GMPLS非常重要的控制信息传输方式。因为GMPLS对光波长、光纤等操作时,这些物理介质本身没有IP分组那样的帧格式,无法直接在物理介质上添标签,必须使用另外的信道传标签。带外信道可使用两个节点之间单独的波长、光纤或者一条单独的以太网链路等。采用带外信道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治理性。但与此同时,也会使得控制信道的连通性与数据通道的连通性无关,导致不能再用传统方法来监测和治理链路,例如传统IP网络是通过信令来判定数据通路的状态,在出现故障后通过路由的重新计算为数据寻找新的路由。因此,在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分离后,GMPLS必须为数据信道设计新的协议(如链路连通性验证)以完成数据信道的检测。
LMP为了建立一个控制信道,必须知道远端节点的IP地址,可以采用手工配置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自动发现的方法。每一个控制信道单独使用一个快速的hello协议用于控制信道参数的协商和连通性的维护。hello协议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保持--存活(keep-alive)机制,用于对控制信道的失败作出快速的反应。Hello协议包括两个状态,一个是协商状态,一个是保持存活状态。协商状态用来协商一些基本的hello参数,例如hello的频度。保持--存活状态由一系列的快速的轻量级的hello消息进行交换。
(2)、链路所有权关联(Link Property Correlation)
LMP协议定义了一个琏路所有权交换(link property correlation exchange)。琏路所有权交换可进行链路绑定,可以修改、关联和交换琏路的流量工程参数。例如,它可以把一个琏路加入到一个琏路束中,可以改变一个琏路的保护机制,改变一个端口的ID,改变琏路束中的各组成链路的ID号。
(3)、链路连通性验证(Link Verification)
链路连通性验证主要用于验证数据链路的连通性,它通过发送Ping类的测试消息逐一验证所有的数据链路(包括链路束中的每一个组成链路)。
(4)、链路故障治理(Fault Management)
从全网治理角度看,链路故障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故障治理通常包括故障检测、故障通告和故障定位。
故障检测应在接近失败的业务层上进行,但由于全光设备对速率和格式都是透明的,传统的O-E-O故障检测方法就适用了。因此,必须开发光层的故障检测机制。例如可通过监测LOL(Loss of Light)确定光信号的丢失,通过监测光信噪比、串扰等确定光信号质量的劣化。为了把故障定位到两个相邻节点间的琏路上,检测到数据琏路失败的下游节点给其上游邻居发送一条LMP协议中ChannelStatus消息通告检测到了一个故障。收到消息的上游节点必须发送一条ChannelStatusAck消息来表明收到了ChannelStatus消息。上游节点应该关联这个故障并应确定本地是否能检测到这个故障。假如在上游节点的输入端或其内部可以检测到故障,则故障就被定位了。一旦故障关联以后,上游节点必须向下游节点发出一条ChannelStatus消息来表明两者间的琏路是故障还是正常。当故障定位以后,就可以采用合适的信令协议进行链路的保护了。
四、链路保护/恢复
GMPLS的链路保护/恢复类型支持1+1、1:1、N:M方式。节点发现故障后,需要发送Notify消息通知上、下游节点释放资源。为了提高整个过程的速度,需要同时向上游和下游节点传送消息,两个方向并行删除资源。当沿途节点收到此消息后,继续往下传送,同时删除本地资源。为加快消息传播的速度,节点必须先传送消息,再处理本地资源。
图11 链路保护/恢复
资源释放完后,则由源节点重新发起建立所有的链路。重建时应先查找本地路径保护/恢复信息(手动配置或由相应路由算法产生),得出一条新的备份链路,再发出LSP建立请求,重建新的链路。为缩短保护时间,保护/恢复链路应通过相关算法预先算好或提前备份,这样可以快速获得保护/恢复的链路,然后使用显式路由重建新的链路。同时,路径建立的消息散布和资源预留也应同时进行。以上链路保护/恢复过程如图11所示。
四、结束语
随着全网业务的迅速数据化,非凡是宽带IP业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光网络的进步。GMPLS技术的出现,使得IP与WDM之间传统的多层网络结构趋于扁平化,为传输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转变,为光网络层传输与交换功能的结合迈出了非常要害的一步,实现了IP与WDM的无缝结合。在WDM光网络中引入GMPLS技术,将使得光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巨大的传输带宽,而且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最佳利用,从而保证光网络以最佳的性能和最廉价的费用来支持当前和未来的各种业务。可以预见,随着GMPL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未来的骨干网络必将逐步发展成为更有效、更强大的最终的全光网络。
参考文献
[1]陈剑等. GMPLS对选路能力和链路治理的增强[J]. 军事通信技术. 2002,(3):69-71.
[2]胡琳等. 新一代网络技术--GMPLS. 电信技术[J]. 2002,(2):12-15.
[3]钱敬等.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协议电信技术[J]. 2002,(6):59-61.
[4]曾建. 智能OXC在ASON中的应用. 江苏通信技术[J]. 2002,(3):7-12.
[5]陈淑仪. 多协议波长标记交换与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数据通信[J]. 2002,(2):57-62.
[6]隋志成等. 未来光网络中的MPλS技术. 光通信研究[J]. 2002,(2):57-62.
[7]RajagopalanB. IP over optical network: architectural ASPests[J]. IEEE Comm. Mag., 2000, 38(9): 94-102. [8]Ghani, et. al. On IP-over-WD Mintegration[J]. IEEE Comm. Mag., 2000,38(3): 72-84.
[9]AwdUChe, et. al. Multiprotocol lambda switching: combining MPLS traffic engineering control with optical crossconnects[J]. IEEE Comm.Mag., 2001,39(3): 111-116.
[10]Banerjee, et. al.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s witching: An over view of routing and management enhancements[J]. IEEE Comm.Mag.,2001,39(1):144-150.
[11] BanerjeeA, et. al. Generalized MPLS Signaling functional description[EB/OL]. draft-ietf-mpls-generslized-signaling-08.txt,April 2001.
[12] Yangguang Xu, et. al. Generalized MPLS Control Plane Architecture for Automatic Switched Transport Network [EB/OL]. draft-xu-mpls-ipo-gmpls-arch-00.txt. April 2001.
[13] Peter Ashwood-Smith, et. al.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GMPLS) Architecture [EB/OL]. draft-many-gmpls-architecture-00.txt. February 2001.
[14] Peter Ashwood-Smith, et. al. Generalized MPLS - Signaling Functional Description [EB/OL]. draft-ietf-mpls-generalized-signaling-02.txt. March 2001.
[15] Kireeti Kompella, et. al. Signalling Unnumbered Links in RSVP-TE[EB/OL]. draft-ietf-mpls-rsvp-unnum-02.txt. Februar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