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风乍起
2002年3月,原中国电信公布,已经与五家设备商签订供货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地方建立软交换试验网。本次供货合同共牵涉金额仅仅1亿人民币,与电信运营商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单子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但是通信业内人士心里却很明白,该试验网代表了中国电信的发展方向。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话网络,这么大的网络向哪个方向走,全世界都在关注。
2002年5月,新中国网通公布,将在6月份正式推出IP800被叫付费网络电话。这是去年11月份网通在全球率先推出了宽带网上商务电话“IP800”服务试运行的延续。IP800电话是在互联网上打电话的技术,用户只要在网上拿鼠标点一下电话图标,就可用电脑耳麦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打这个电话。从网通急于推出IP800业务可以看出,网通着力在利用软交换技术尽快提供传统话音业务,一旦时机成熟,将推出更多的增值多媒体业务。
2002年5月17日,新中国电信集团挂牌,标志着新一轮的电信格局的诞生。摆在新电信和新网通高层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老中国电信去年收入增幅低于GDP增长率的怪圈,寻找和创建新的网络构架,创造更多的增值业务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软交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在传统电信网络体系中,人们是通过智能网技术来提供增值业务,但面向分组、面向宽带、面向业务的未来网络架构一直是最终的理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用计算机处理呼叫控制成为现实,软交换渐渐浮出水面。
我国开始跟踪软交换技术是在1998 年,包括运营商中国电信和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当时在很多老电信人眼中,用计算机平台来替代使用了上百年的交换机,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有部分厂商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开始炒作所谓“综合业务交换机”的概念。“综合业务交换机”其实就是在原来交换机基础上增加一些接入平台,并没有改变旧有的网络结构,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开放的、面向业务的网络体系仍然没有出现。
传统的基于TDM 的PSTN 话音网,虽然可以提供64 kbps的业务,但业务和控制都是由交换机来完成的。这种技术虽然保证语音有优良的品质,但对新业务的提供需要较长的周期,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互连需求的增加,使得基于IP 或ATM 的分组交换数据网日益发展壮大,且这种分组交换网适合各种类型的信息传输,而且网络资源利用率高。所以说软交换的发展有很多现实的背景,它是IP技术发展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体。
实际上,除了上述技术因素外,电信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引入是运营商接受软交换根本原因之一。在2000 年之前,中国电信一网联天下,对于网络的演进的必要性熟悉并不是很充分,“综合业务交换机”也得以占有一定市场。随着市场的开放,电信商之间的业务竞争以及新兴运营商快速进入市场,使软交换开始被摆上运营商重要议事日程上。
电信分拆后,这种网络的演进愈发重要,因为软交换最终的发展是让运营商成为业务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而不是停留在现在这种跑马圈地式的低层次竞争。
软交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
地球人都知道:下一代网络(NGN,New Generation Network)是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的网络,而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控制设备是软交换。
对于NGN 的产生或解释还有一种新的说法,即New Gain Network,即“新赢利网络”。 Gain 在经济学中是一个专有名词,其本义为:利益,利润,财富的获得。New Gain Network 取首字母与NGN 相同,表达了对于从经济(赢利)角度思考NGN 发展的新理念。
正如通信业的专家所言:下一代网络(NGN)的研究热潮,反映了通信业务融合的发展趋势,也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正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需求)驱动的方向迈进。
由技术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是我国网络运营商在网络建设投资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变化。NGN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演进。演进不是革命,既要尊重原有的投资,又要有革新。演进,就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的一种逐步完成的变化。对于我国运营商网络建设而言,既然已经投入了数千亿的资金,那么让这个网络发挥最大的效能,给大众提供需要的业务,同时赢得利润,便是最为合理的企业行为了。
出于未来竞争能力储备的需要,采用新技术、建设新网络是需要的,但其前提是由此带来的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网络建设的资金,也主要来源于现有网络创造的收入。因此,充分发掘现有网络的赢利能力,而不是过分地在技术上追求先进性,对于运营商具有现实的意义。
来自技术界的困惑
从技术上讲,用IP网络承载实时业务不存在本质的问题,因为经过这几年的试验,基于MGCP和H.323协议的IP电话业务,已经逐步成熟而得到了全球性的商用。那么在策略上,在实现细节方面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采用IP网络作为承载实时业务的网络时,合理有效地调配网络资源,解决服务质量(QoS)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一直希望有较为可行的方案。当然还可以将ATM网络作为承载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QoS问题,但是ATM网络由于设备造价昂贵和支持运营商较少等原因,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较低,非凡是国内很多ATM宽带网络,主要用于低层次的承载,真正接入Internet还只是IP网络。
另外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传统智能业务。但是目前API接口的研究还停留在纸面,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来自经济学界的困惑
目前,各运营商均在关注软交换的发展,但软交换究竟能为运营带来多大商机,如何以最合理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是目前运营商更加关心的问题,因此加强软交换应用的商业模型研究对电信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Yankee Group 的保守猜测,2007 年软交换软件设备市场容量将达到2 亿美元,到了2008年则是3 亿美元。在应用市场的猜测方面,用户可以通过IP 网络拨打长途电话以减少费用。真正五类交换机上功能的提供相对四类交换机较少。在2006 年,我们会看到整个市场对五类交换机功能的提供会增加很多,占到四分之一。当然,面对四类交换机的市场份额还会有40%以上。基本上可以看出,软交换市场会逐渐朝着取代四类和五类交换机的方向发展。
上述数据分析还仅仅是对话音业务的一个估计,但是谁能够说清楚,一旦用户成为业务的创造主体,将是一个多大的革新?网络将作为各种各样业务的底层承载体,负责交换和转换,它的功能将弱化,更加强大的功能可以推向智能终端。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软交换的重要基础。这样一来,更多的变化来自人们的创造力,通信业将走向百花齐放的春天。在统一网络平台上面,将诞生更多的虚拟运营商,来参与竞争。从这些层面来看,软交换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软交换还是带有变数的,因为市场的变化并不完全以技术革新为原动力。90年代初的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就试图统一各种异类网PSTN、DDN和FDDI等,最终因为市场原因没有取得成功。要不是Internet的兴起,否则早就寿终正寝了;90年代中期以ATM技术为核心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最初的技术思想还是要一统江湖,但是市场仍然不买技术革新的帐,至今不冷不热。90年代末通信技术的热点是3G,技术专家用3G给人们描绘出通信的最高境界,至今也没能在全世界风行。日前,手机之父Martin Cooper先生还对国内通信界提出警告:“从理论上讲,3G变成了一个不能实现,也不实用的技术标准。目前已经基本陷于无法继续发展的状态。只有在现在的3G系统加入新的技术和产品后才有可能达到期望值,才有可能变的实用。”
所以没有市场的技术是毫无价值的技术。软交换需要经济学家的参与,来分析通信市场的风向,来征求用户的需求,最终达到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来自设备制造商的困惑
对制造商来说,如何帮助运营商从现有网络增值,以及从未来网络获利,应该是设备制造商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设备制造商当然最担心自己的设备是否能够卖的出去,是否会将金子卖成白菜价?但是软交换由于得到了运营商的积极响应,这种问题姑且让运营商去考虑。那么来自设备供给商的最大困惑就是软交换的协议标准的是否统一规范。
提到设备供给商就不得不提及国内厂商中兴。作为唯一一家被选中提供软交换设备的国内厂商,中兴通讯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他们与中国电信开始注重软交换在同一年,1998 年中兴通讯开始通过在美国的研发中心设计总体思路,同时在国内进行产品开发。到2000 年,中兴通讯拿出了全套软交换产品,并且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包括与传统TDM 网络的互联等,总投入近2 亿元人民币。国内对中兴的评价是“与国际水平非常接近,并且符合国内网络需求”。
目前软交换的协议主要由ITU-T的SG13(多协议及IP 网络研究组)和SG16(多媒体通信研究组)来完成基本协议研究;由Softswitch 国际论坛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来研究厂商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即研究将开放的结构和多厂商互操作性用于下一代的语音、图像和数据解决方案。
目前,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作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来自运营商的困惑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数据通信业务量已超过传统话音,运营商将从语音和数据传输服务转移到新的高速宽带服务上来,这是世界发达国家通信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各种类别的电信公司,包括像BellSouth 和PacificBell 之类的区域性的贝尔运作公司,和ATT 和WorldCom 之类的长途电话公司和远程电信公司(为电信公司提供网络容量的公司)在内,将会提供新的服务来刺激带宽需求的增长。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始考虑将业务平台统一成软交换平台,也陆续在作些试验。国内对软交换最感爱好的运营商是原中国电信,而且他们在九十年代末就开始跟踪,并且在引导国内的设备制造商参与研究。他们现在最多的两个问题是:缺乏经验和增值业务不明朗。
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非凡是基于软交换网络的运行维护、业务治理等都有待积累经验。
虽然软交换系统在理论上提供了网络开放的体系架构,有利于业务的开发和提供,但目前在应用方面还难以看出诱人的业务前景。目前,大多数软交换的试验是提供基本的话音业务、会议业务(含视频)和网上浏览业务。除话音业务外,提供业务的操作都较为复杂,使用业务和应用服务器的方式和手段来提供业务应该给以肯定,但应用平台的商用还需要时间。
做好软交换的发展工作的5点建议
1; 从技术上讲,软交换是一种具有呼叫控制功能的软件实体,它的核心是一个采用标准化协议和应用编程接口的开放体系结构,便于第三方参与应用开发,而且对新业务的开展也非常有利。从业务的角度来说,软交换是为新业务大量涌现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优势在于能减少运营商提供新业务的资本和运营支出,同时增加收入。与现有的交换业务相比,软交换业务还有另一个突出的优点,即用户可以通过软交换系统自主控制并更方便地使用所有通信业务,换句话说,就是个性化服务能力更强。这在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技术是不会自己走向成熟的,它需要在真正的市场运作中去发挥其延展市场需求的作用,并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不断革新技术本身,走向成熟。所以,软交换一定要走向商用,重要的是确定准确、稳妥的市场推进策略,积极引导运营商和各相关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发市场,创造需求。适当的时候可以有经济学家的参与来共同建立一个稳妥的商业模型。
3; 假如运营商的着眼点仅仅在软交换网络上提供传统的语音电话业务,其运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虽然传统语音业务仍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原有的PSTN网络早就可以很好地提供该业务。在确认新的解决方案能提供完整的电话业务和同等的服务质量之前,运营商没有理由冒太大的风险。软交换方案必须能够实现传统电话业务和新型多媒体业务,既避免了收入来源的忽然改变,又能迅速融合所有的传统业务,为各种新业务的增长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4; 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软交换所追求的目标。对于用户来说,有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结合到一起,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而且在通信手段和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鉴于移动市场的繁荣,融合所带来的应用前景将对固网有利。从技术上讲,这两种通信网的融合也是行的。移动网的基站以上部分都可以采用软交换的平台,同时软交换能够帮助运营商把当前的电路交换网络演进到基于全IP的分组网络。
5; 国内的设备运营商在软交换的协议研究和技术储备还不够充分,还仅仅是一枝独秀的局面。面对这么一个潜藏的巨大市场,需要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协议研究部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的通力合作,相信我们会取得这个宝藏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