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VOIP技术从市场火爆到逐渐走向冷清之后,电信领域又迎来了软交换技术的讨论热点。目前,国内主要运营商都在开展以软交换为核心下一代网络测试,虽然大家都对NGN抱有高涨的热情和美好的期望,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并不理想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当我们在公网上面临种种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软交换技术在专网上的应用?
先,IP专网是一个可以治理、可以控制的网络,假如在这个网络上仍存在QOS的不尽人意之处,至少我们可以设法去完善它。其次,在专网上,我们不会面临复杂的协议互通和标准制定问题。在应用层面,软交换厂商可以针对企业、政府或职能单位的非凡需求开发软件,而不是面对一个难于预知广大消费者市场。
也许有人认为软交换系统在专网上很难找到市场应用,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公共安全网络正是基于软交换平台的网络呼叫中心的用武之地,在此,我要改一个词,是基于软交换平台的网络指挥中心的用武之地。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建立城市应急联动机制,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的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一个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据某些资料公布,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在城市联动指挥建设上投资270亿,这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那么软交换系统能在这里发挥什么作用呢?
当前我国的城市救援系统按独立的职能部门划分,应该说已建设得较为完善,如公安、消防、急救等部门,在大中城市,从技术上讲已具备了先进水准,在紧急事故处理上也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灾难事件的群发性特点,对事故的处理现在已无法由单一部门完成,因此这种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的灾难处置模式是不能满足未来救灾要求,于是产生了不同职能部门间的联动概念,并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始构建联动机制,而在联动基础之上,再完成对紧急事件的统一指挥。

在这张网络图中,既有纵向指挥,又有横向协调,同时又有最高层的统一指挥,但这个网络仍然无法满足紧急指挥的需要,因为它是构建在传统交换机平台之上的指挥网络,它只是对现有的基于交换机的呼叫中心进行组网,而不能对全网的座席进行统一治理,也就是说,这是独立指挥中心的组网,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网络指挥中心。从治理学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好的治理网络,因为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的特点,它会带来治理的混乱和低效,而紧急指挥恰恰要求快速、高效。
出乎意料和跨度大是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不可预知性,具有跨领域、跨部门和不同主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未来的指挥网络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决策者可以不必拘泥上图表明的条块或层级的组织结构,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对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动态调整,这就好比我们经常建立"临时指挥中心"之类的机构一样。从技术上讲,在指挥网络的建设上,就是对全网的座席进行灵活定义,根据不同的案情和不同的进展阶段进行座席再分组,即实现真正的网络指挥系统。而这恰恰是传统交换机平台的软肋,是基于软交换平台的网络呼叫中心的用武之地。
在软交换平台下,任何独立节点的座席都是网络指挥中心的一个座席组,由于在IP网上座席不受地域限制,我们可对座席灵活分组,例如如把一级指挥中心的一个座席、119的一个座席、110的一个座席归为一组,而一级指挥中心的座席被设为班长席,即可统一指挥,又可仅进行监控。它可在不同的接处警模式间进行灵活切换,以满足不同警情的需要。
利用软交换系统构建网络指挥中心,在技术上还需要有不断完善之处,但这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而一旦发挥作用,将会给应急指挥领域或公共安全领域的网络构造、指挥模式带来全新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传统交换机平台所无法解决的。因此,将软交换技术应用于专网会有其广阔的空间。